5月21日,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学子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专业学子共赴人大老校区(民国执政府旧址)、周口店遗址、琉璃河西周燕国遗址等地考察研学。本次活动以实地考察及两校师生交流为主题,并介绍了清华日新书院古文字学方向的培养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涛、讲师马晓稳,国学院讲师张明东,古文字班的同学们;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严志斌、副教授程浩,日新书院零字班、一字班和23班的同学们共同参加活动。

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合影
上午,两校学子共同参观了人大老校区(民国执政府旧址),通过讲解与参观感悟其所蕴含的红色精神,感悟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为国家的全方位建设培养人才的时代使命。这正是在文化遗址上进行的一次极具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同学们的使命担当的一堂思政课。随后,两校学生在午餐期间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就专业培养方案、本校本研衔接情况、专业课程内容、学习中的感受和体悟等同学们都很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并交流了各自学校的相关情况。日新学子们也展开了有关专业课程选择、个人学术志趣等话题的讨论,互动打破了年级界限,促进了不同年级学生间的思想碰撞与情感交流。

同学们参观化石复制品
下午,两校师生参观了周口店遗址和房山琉璃河遗址。在严志斌、张明东两位考古专家的引领下,对两处遗址进行了实地探访和深入了解。通过对周口店猿人遗址的探访,同学们学习到了与考古发掘、地层勘探有关的基础知识,也对周口店古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及演化进程有了更具象的了解。通过参观房山琉璃河遗址,同学们对西周时期燕文化的特征有了一定认识,对燕国贵族的丧葬制度、燕国城址建设有了具体了解。古文字学方向的同学们特别关注到在琉璃河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上所带的铭文,从中能够获取到有关燕国贵族世系的相关信息。

程浩宣讲
实地调研与探访活动结束后,程浩进行了关于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古文字学方向培养的宣讲。他表示,书院古文字学方向培养的特色是,在充分考虑到同学们的专业志向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给予同学们尽可能多的选择。清华的古文字学专业建设在全国高校中排在最前列,古文字班学生由日新书院和出土文献中心协同培养,为学子提供多方面的优质资源。他希望有志于研究古文字学的二字班同学积极申报。
零字班、一字班的同学们表示,在古文字专业学习上收获颇丰,出土文献中心师资力量强且方向丰富多元,书院“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细分方向和导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术志向。古文字学研究正进入蓬勃发展状态,新材料的整理和发布有序进行。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的方向大有可为;传统小学与现代语言学结合的工作方兴未艾。选择古文字学专业,有足够的空间精钻深研,探索广阔的学术海洋。
师生从游,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求知践道,读行合一。在本次活动温馨而亲切的氛围中,同学们增进了对专业的了解,为今后探寻自身方向,确定求索路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合影
活动剪影

师生共同观看宣传片 同学们认真听讲解

张明东在为同学们讲解 同学们观察原址保护的墓葬形制
日新23班同学感想
宋舒雲:是十分“特种兵”的一次经历,收获满满步数的同时也打开了不一样的世界。在人大老校区看到了中西结合的建筑,实地学习了建筑所承载的悠久历史,在周口店遗址更是一步一个脚印攀登了猿人的进化进程,还有参与感满满的小游戏,让人印象深刻。参观琉璃河和考古工地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体验,这是体验感很好的一次活动。
肖涵兮:先去了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也是清陆军和海军部旧址,在这样的民国史研究所里学习研究一定体验非常好!下午去周口店遗址,地层勘探涉及到了自己的一些知识盲区,但通过老师的讲解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北大考古学姐带我们逛考古工地,也是第一次看考古现场,对考古队员的辛勤付出敬礼!这次活动收获颇丰,让我对自己未来的学习更加充满好奇与前行的动力,希望自己未来的古文字学习之旅行稳致远!
林昕怡:参观过程非常有趣。人民大学老校区的巴洛克式风格建筑和盛放的鲜花让人印象深刻,和人大同学的交流也很有意思。近距离参观考古现场,亲眼看到考古工作人员挖掘现场,既体会到考古工作的辛苦,也感受到跨越时间直面历史的魅力。
林颖欣:一大早,我们前往人大旧址与人大的同学们汇合。在这里,我们欣赏了巴洛克式的楼房,对人大的历史有了更深了解。北京周口店遗址具有多重作用的防护顶、有意思的互动小游戏、身临其境的参观活动让我们意犹未尽。在琉璃河遗址,听着带队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那遥远的历史画面仿佛重现眼前。参观考古工作地时,考古工作的流程和形式第一次真实呈现在我眼前。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有趣的活动!
文案:冯雨婷 贺禹婷
摄影:李宁欣 许禾嘉 陈妍
审校:程浩 陈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