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如何记录文明?器物如何跨越世界?艺术又如何见证信仰、政治与身份?本系列讲座将带你穿梭于中西艺术史的交汇地带,从古代神庙到现代画室,从帝王密室到全球市集,探索艺术背后的“看”与“被看”,理解图像如何塑造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本课程主要围绕考古学年代测定的科学方法、欧亚草原的文化交流、动物遗存的考古学分析、石器生产与社会复杂化、考古遗迹和遗物的艺术史观察、世界其他文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等六大专题,邀请七位代表性的考古学家作学术讲座,展现学术研究的门径和方法,以激发同学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开阔学术研究的视野,培育学术研究的品味。
2024年1月12日至22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沈卫荣教清华大学受中意创意设计中心主管邀请,带领11名来自不同院系的本硕博同学,赴意大利进行课程实践教学。本次实践依托《写在路上的大篷车课堂》,参访意大利多地与东方有关的博物馆,看看图奇及其后继者是如何继马可波罗和利玛窦塑造西方的中国观之后,又把意大利变成塑造西方的西藏观和喜马拉雅观的中心的,课程最后在意大利清华大学中意基地进行实践学习与汇报。
本课程为日新书院本科生暑期人文实践环节的建设内容。立足现代文明与工业制造,回看创造性(手工)工艺技术,反思人类文明的进步流变,将东西方对照比较工程与人文之间的关联,积极展望未来文明的发展态势,探索人文与工程融合的发展方向。
9月28日下午,日新书院“耕读-劳动教育”课程总结会在新清华学堂实验剧场举行。校党委书记邱勇出席并讲话。
7月23日至8月6日,清华大学哲学学堂班牛津访学暑期项目顺利完成。本项目开设多门课程与讲座,涵盖哲学学科不同方向,使同学们在开阔视野感受异国文化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认知与知识体系。
本课程的特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跳出现代民族国家线性历史叙事的既定框架,从“联系”,“流动”和“网络”等概念出发,重新思考人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