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首页

书院新闻

综合新闻

日新书院三名学子在首届“树人杯”未来古文字学者学术征文大赛中获奖

“树人杯”未来古文字学者学术征文大赛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国学院主办的一项面向全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强基计划(古文字学方向)学生的综合性学术论文比赛,自2023年上半年开启征稿,共收到参赛作品六十余篇。经过资格审核、知名学者匿名审查等环节,最终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0名。

其中,日新学子时佳铭(日新13班)的文章《“殷礼”损益中经史传统与礼制现实的互动——以元帝庙议之前的西汉庙号实践为中心》获得一等奖,张弋阳(日新03班)的文章《包山楚简诸“澨”地望考证——兼说上博九<邦人不称>中的“澨”》获得二等奖,魏子荆(日新13班)的文章《楚玺所见复姓双名研究》获得三等奖。

时佳铭

时佳铭的参赛文章是在《礼记研读》课程论文基础上修改的,主要讨论西汉前期的帝王庙号,并梳理了称“宗”庙号的来源和早期演变。元帝庙议之前西汉庙号的逻辑发生了由一祖一宗到一祖多宗的转变,这可能是汉人认知中“商多宗”的历史传统和“祖-宗”二元的经典传统在实践中合流的结果。文章还推测太甲称“太宗”可能是汉代受本朝礼制影响的历史书写产物。写作中她尝试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感受到了历史、经学、古文字三个知识领域交叉碰撞产生的火花。衷心感谢陈壁生和王子杨两位老师的指导。

张弋阳

张弋阳的参赛论文系上学期“出土地理文献研读”一课的结课作业,这篇论文首先是按照名称格式和性质的不同,对传世文献中与“澨”有关的地名进行了分类,并对包山简中所有与“澨”有关的文字资料做出了逐个考察,考察的内容包括名称是否为地名、地名的性质、地名的行政层级以及地名所在的大致地望。此外,文章还对上博简《邦人不称》中所记载的一个作战地“澨”进行了额外的讨论,虽然未能提出明确可靠的新结论,但却详细论证了现有诸说存在的问题。他表示,借由这次参赛机会,第一次十分用心地打磨了自己的一篇课程论文,得以将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其他同学交流,得到观点上的启迪和材料上的扩充。特别感谢魏栋和石小力两位老师的指导。

魏子荆

魏子荆的参赛文章基于已著录的众多楚玺材料,对其中的复姓、双名进行了识读,更新了一些复姓、双名的性质判断,提出了一些新的复姓来源,以及双名的新读法与意义。对于战国姓名而言,复姓、双名,多可讨论其含义,在传世文献中寻找相关依据,因而极有阐述空间。由于SRT的研究需要,他集中阅读、整理了大多数目前已著录的楚玺,并且对楚玺之外的战国古玺、乃至秦汉玺印都进行了粗略的了解。在写作过程中,他重新识读国别,删除了一些其他论文认为是楚玺的材料,扩大了著录材料的收录面,可以说是比较齐全的一篇研究。非常感谢石小力老师的指导。

中国人民大学“树人杯”未来古文字学者学术征文大赛旨在为有志从事古文字学研究的学生提供展现才华的学术平台,激励学术志趣,引领创新精神,为古文字学研究注入绵绵青春活力。(文图 陈晓琼 时佳铭 张弋阳 魏子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