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9日下午,书院“从游沙龙”系列第2讲,即日新导师的峥嵘岁月系列之“从我的逻辑之路到你们的学术之路”,在人文楼B219正式开讲。本期沙龙邀请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刘奋荣主讲。沙龙由日新书院院长王中忱主持,教学主管顾涛、日新02班班主任范大邯出席。
王中忱开场发言讲到,刘奋荣老师是国内哲学领域为数不多的、真正走到国际学术前沿中心位置的学者。这次沙龙既能拉近师生距离,为书院营造一个亲密的从游问询的气氛,也是了解刘老师个人丰富的求学、治学经历的机会。
刘奋荣老师作报告
刘奋荣老师与同学们首先分享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刘老师本科就读于山西大学哲学系,在河南大学获得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取得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她亲历了中西方两种教育体制,特别是中国传统文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国外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各自的优劣分享了她的看法。谈及自己对哲学的态度由冷淡转向热爱,从哲学家们的辩论中对逻辑逐渐产生兴趣,她的逻辑之路也不乏曲折与挑战。“初到阿姆斯特丹大学时,突然来到一个全英文的环境,压力可想而知。刚开始的几个月,有的课我只能听懂百分之三十,完全处于混沌的状态,直到半年之后才能够完全听懂。”刘老师表示这个过程很艰难但也很快乐,可以真正体会做研究的快乐。她并不认同做学问就要做冷板凳、忍得住寂寞,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想自己喜欢的问题是很幸福很享受的过程。刘老师的亲身经历为同学们追求学术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发。
结合自身经历,刘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五条宝贵的经验。第一,学好英语很重要,良好的沟通可以更加促进学术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外国文化;第二,勇于尝试,找到自己感兴趣并为之振奋的领域;第三,找到自己有志趣的领域之后,要有计划地拓展知识面,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第四,遵守学术规范,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创新性研究,在学术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五,结交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与团队在交流合作中成长。这些经验在刘老师那里不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很多活生生的实例,非常具有说服力。刘老师的经验建议为在场即将开启各自学术之路的同学们指明了方向。
分享结束后,刘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回应。刘老师的“金针度人”之举,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与殷殷期盼送给了即将走上学术道路的同学们。她表示期待同学们将来提出创新的根本性问题,为基础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生提问
王中忱老师发言
活动结束时,王中忱老师和范大邯老师代表日新书院向刘奋荣老师致谢。
范大邯老师致谢
“从游沙龙”是由书院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发起的系列活动,旨在通过来自不同领域专家、教授的引领,激发同学们思维的碰撞,对感兴趣的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充分的表达。作为探索书院提升师生交流的尝试,“从游沙龙”将会持续开展。
供稿丨许钰羚 李媛
拍照丨邸隽杰
编辑丨于也然
审核丨王小芳 桂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