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下午,日新书院二字班的第三次“南十小谈”(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专场)于书院管理中心如期举办。日新书院院长王中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日新书院副院长顾涛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张牧云参加本次小谈,与日新24班的汪梓玉、阮婕、邓琬秋、林姝妤、杨奕奇、袁韵茹、刘杜娟、黄林骏、许馨心和王博飞十位同学畅谈学术与生活。老师们的关心让同学们如沐春风。
小谈开始,同学们轮流进行了自我介绍。大家交流了各自关于学习生活的想法,提到关于课程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教学设计等相关问题。老师们首先就培养方案为大家做了详细说明,希望同学们发扬“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传统,努力做到兼容并蓄、博学多长,并鼓励大家多和授课老师交流沟通。针对研讨课,部分同学对如何提出一个真正好的问题有所困惑,老师们表示,研讨是大学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鼓励同学们从多角度的时空维度上培养问题意识。部分同学提出因备战考试导致学术投入时间匮乏的问题,老师们提出,一定要有长段时间的阅读来进行学术积累,防止时间过度碎片化,注意不要为了学分绩而放弃探索未来方向和自身兴趣的可能性。还有同学问到如何更好地写作,老师们认为写作的重点在于敢提出自己的创见。除了学习,老师们还积极关心同学们的生活状态和课余活动、与各自导师的交流状况,并鼓励同学们与导师多多交流。当有同学提到自己把课余时间全部分配给兴趣爱好而担心忽视学术积累时,老师们一致认为大学生活要一步一步来,不要操之过急,一定要学会平衡学习和生活。
最后,王中忱老师进行了总结讲话。王老师认为,同学们要敢于提出独到的看法,追求自身学术的积累和成长;敢于接触不同的学科领域,多维度积累知识,把握好分科与综合之关系。同学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努力做到博学多闻、年少有为,更要站在今天的时代坐标上回望过去,从中汲取经验和启发以勇敢地回馈当下。
回望千年前的沂水河畔,孔学的熏陶如同春风,将对弟子的关爱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吹进从游众人的心中。千年后的今天,在南十温暖的从游笑谈中,师恩也如春风,融化同学心中的冰雪,化出的春水溶溶,流进了清华的水木中,在日新的辉光下,定有千年前“吾与点也”的回响。(文 黄林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