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晚,哲学对话剧《坛经》在蒙民伟楼多功能厅汇报演出。该剧是《禅宗思想概论》与《<坛经>研读》两门课程的全体同学自编、自导、自演,演出由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哲学学堂班主办,哲学系、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协办。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袁莎、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威、商务印书馆人文艺术中心主任柯湘、日新书院副院长顾涛、清华师生约250人等观演。演出现场反响热烈。

嘉宾、创作团队和学生演员合影
《禅宗思想概论》与《<坛经>研读》两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圣凯教授致力于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增强同学们课堂学习与课余生活的互动感,鼓励同学们对学习成果进行创新性表达,对禅宗思想进行现代哲学阐释。圣凯教授在课余时间还组织了《曹溪大师传》读书会,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惠能禅师的生平经历,为同学们理解惠能禅思想奠定了知识基础。


《曹溪大师传》读书会
课程同学们基于课内外的学习体会,对《坛经》的故事与思想内容进行了现代哲学阐释,尝试以“现实性、可能性、本然性”为理论工具,对禅宗重要思想进行哲学解读,挖掘禅宗哲学蕴含的主人感与雄健感。


对话剧以惠能的求法、弘法经历为故事发展的时间主线,更加完整地呈现了惠能禅师的生命历程。在此主线之上,同学们将惠能禅的核心思想穿插入其生命历程的各个阶段,将《坛经》中的呈心偈、定慧等义、三无法门(无住、无念、无相)、自性三身佛等哲学性解读集中于“惠能开法”的部分,并配合思维导图加以呈现,以实现戏剧效果与思想深度兼具的演出预期。


演出结束后,日新书院副院长顾涛发表总结致辞。他指出,学术与生活不相分离,学术即是生活本身。以往的学者更偏向于做精深、“个体化”的学术,和大众的日常生活缺少交流感。随着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大众对学术成果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高。在时代的呼声下,学术与生活需要构建起更加顺畅的汇通桥梁,以推动学术成果的普及度与传播效率的提升。对于学者而言,学术与生活本是一体,将学术转化为一种生活表达是学者的时代担当。《坛经》哲学对话剧是同学们对禅宗思想学习成果的生活化、大众化表达,是对“学术即生活”的生动阐释,也是清华同学勇敢担起中华文化传承使命的一个缩影。

顾涛致辞
《坛经》哲学对话剧主创团队将在“大学生学术研究推进计划”和日新书院的支持下,对剧本与表演形式进行丰富完善,增强对话剧的思想深度与戏剧体验感,在将来继续呈现更加精彩的汇报演出。(撰稿 柯雅芳;摄影 陈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