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清华大学2022年文科工作会议在建华楼举行。在上午的主题研讨环节中,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副院长顾涛以“文理渗透:清华通识的沃土”为题作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文理渗透:清华通识的沃土
顾 涛
各位老师:
在每一个清华人的血脉中,都蕴含着一种精神,那就是“不管搞哪一行,千万不要作第二等的题目”,这一精神铸就了清华的卓越,成就了一种清华品质,清华底气。这句话出自一位清华的杰出校友,著名数学家林家翘院士,1965年在芝加哥,他对另一位清华的杰出校友,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院士所说。一文一理两位顶尖学者,都是从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园,走向世界学术大舞台的。
这句话,如今被记载在何先生的著名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如果大家翻开这本书,同在一页之间,何先生还写下了另外一句话,他说:“我国20世纪论大学教育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从未有坚毅明通如梅师者。”何先生说的“梅师”,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梅贻琦校长,这一孕育了百年清华精神的“通专融合”教育思想,就是在梅贻琦时代所奠定的。写作《读史阅世六十年》这本书时,何炳棣先生已86岁高龄,他前后在清华、西南联大、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求学、工作过,在书中他深深地感慨:“如果我今生曾进过‘天堂’,那‘天堂’只可能是1934-1937年间的清华园。……我最好的年华是在清华这人间‘伊甸园’里度过的。”因此,何先生在书中将回忆清华大学的这一章,起名为“‘天堂’与‘精神’”。
梅贻琦“通专融合”的教育思想,结晶于大家非常熟悉的《大学一解》这篇经典论文中,文中指出“通识之授受不足,为今日大学教育之一大通病”,清华大学在上世纪30、40年代的教育教学改革,就瞄准了这一目标。这一思想的最终落地,与另外一位大学者,时任清华社会学系教授的潘光旦先生密不可分,《大学一解》的初稿就出自潘先生之手。另外还有一篇文章,堪称《大学一解》的姊妹篇,题为《工业教育与工业人才》,在这篇文章末尾潘先生明确地说“文本是根据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意思而替他代写的”,所以文章充分阐释了梅贻琦校长的理念。其中有这样两句话,说大学教育“最大的目的原在培植通才”,“要造就通才,大学工学院必须添设有关通识的课程,而减少专攻技术的课程”,工科一流人才“应该旁及一大部分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旁及得愈多,使受教的人愈博洽”。这一教育理念,在30、40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界,毫无疑问是开风气之先的。
“通专融合”的教育传统,在今天清华的本科教学体系中,已经得到较好的践行。我们现在每一个院系培养方案的150左右学分中,必修通识课程46学分,占近1/3,其中人文、社科、艺术、科学四个课组的修读学分已达到至少13。在这些课中,有孙明君老师的“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与赏析”、张国刚老师的“《资治通鉴》导读”,将同学们引领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殿堂,张伟特老师的“西方近代哲学”、刘晗老师的“主权和人权”,将西方学术思想的门径解析得淋漓尽致,阎学通老师的“国际关系分析”、晋军老师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将当代中国的多棱与复杂一层一层剥离开来,李希光老师的“跨喜马拉雅文化廊道初探”、胡钰老师的“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带领着同学们在一步一个脚印中体悟“一带一路”的建设思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意义。
从课程数量上看,全校现已开设出通识类选修课460多门,其中通识荣誉课已达到30门,还有通识宝藏课50多门。这其中,全校文科类院系承担了其中一大半,科学课组中也有好几门是文科院系开设的。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文科院系的老师们长期辛勤耕耘的结果,也是在贯彻落实“通专融合”教育理念,让更创新的清华园变得“更人文”的过程中,每一个文科院系作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
我们后面要做的,是要让通识课程切实提质增效,成为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成就卓越的契机。这一过程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也将让一位学者在学术上走向更渊博和更成熟。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之际,向广大高校教师发出号召:“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当一位年轻学者获得博士学位,在某一专攻的学术领域拥有了精深的知识储备,登上高等院校的讲台,就意味着他从此踏上了“经师”的征程。“经师”型的青年教师,从开设研究生课、本科专业课开始,锻炼教学技能,提升教学能力,逐渐成为一名称职的大学教师。再往上提升,在他走向“大先生”的人生历程中,一定会面临“如何育人”这一教育的真正难题,这是专业知识很难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大学教育的真谛。
育人需要教师走出专业,面对一个个千差万别的学生,在言传与身教中,在同学们身上下大功夫,与同学们当朋友,与园子里的同行老师们肩并肩,传帮带,心相印,真心爱才,倾心育人。仅限在本专业之内,这一过程的提升速度慢、收效微。开设通识课程的过程,正是一位老师愿意打开心扉,冲破壁垒,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过程。当清华园里来自各个不同专业的学子,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各种不同的人生足迹,荟萃、激荡在同一门课程中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如果能给予每一个同学以巨大的收获,那么他本人也必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成就“人师”所应有的全部意义。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新”是一个高频词,当一个学者看到了这种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互通,他的视野与眼界、胸襟与器宇将极大的拓开,从而濡染给学生。丘成桐院士说过,“感情的培养是做大学问最重要的一部分”,《史记》《汉书》“这些历史书不单发人深省,文笔流畅,甚至启发我做学问的方向”。当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清华风格融入了他的课程,也将同时提升他的学术水平,他的创新能力,他的思想境界。
更重要的通识,我认为应该是一种“通”的思维方式。通识教育的最终归宿,应当体现在专业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优化中,通识教育归根到底应当是各院系院长(系主任)和教学主管应该思考的范畴。就以日新书院的已有探索为例,书院课程改革的重心之一,是建设和完善我们称之为日新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课程群”,这一课程群,旨在弥合文、史、哲、古文字学四个一级学科之间的隔膜与壁垒,在基础文科人才培养中形成一种文史哲交融的培养模式,由此与其他高校形成显著区别。如果文史哲之间壁垒深重,那么指望更广阔的“通”,就成为一种奢望。书院课程改革的重心之二,是广泛吸收全校各院系的优质教学资源,定制若干门科学、技术、艺术类课程,“让最合适的人上最需要的课”。“基础生命科学”、“工程实践与创新”、“西方美术史”、“《霸王别姬》的艺与魅”等课程这两年已在日新书院扎下了根。同学们一边在图书馆埋首清华简中的每一个古文字,一边在情人坡边演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另一边也在上个月刚刚举办的第二届“清华工匠大赛”中涌现出了5位获奖的日新人身影。我们期待着,日新的人才培养,能逐渐形成一种“文理渗透”的潜在特质,形成一种基础文科的“清华风格”。
通识的思维,通识的实践,在清华具有独一无二的百年传统,也造就了数一数二的新百年沃土。通识教育,应当成为推进高质量的清华文科建设,造就清华各个学科涌现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
谢谢各位老师!
来源:微信公众号“清华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