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首页

书院教学

日新书院四位同学参加第三届清华数字人文国际论坛 三篇论文拟发表

20221112日至13日,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数字人文》编辑部主办,巴克内尔大学中国研究所协办的声律·网络·未来——第三届清华数字人文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以线上线下的形式成功举办。来自多个国家/地区的包括20所境外高校在内的40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六十多位学者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4499FE

C696

在开幕式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教授介绍了以清华为核心的数字人文跨学科团队,该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于四、五年前成立,以人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统计学中心的师生为主,也得到了来自社科院、澳门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学者的支持。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几年来创建了数字人文刊物、门户网站和璇琮数字人文智慧平台,还开设了面向日新书院本科生的试验性课程。他还强调,数字人文与传统学术并不脱节,在现在和未来都是一种趋势。

10B48

日新书院吴奕燊(日新01班)、吴桐(日新03班)、张琳越(日新03班)和康吉赢(日新13班)四位同学参加了本次论坛。2022年春季学期选课的本科生中,日新书院这四位同学的课程作业入选第三届清华数字人文国际论坛”,其中康吉赢获未来学者优秀论文奖三等奖。在本次论坛中,吴奕燊参加了“古典诗歌与声律专场”,吴桐、张琳越、康吉赢参加了“未来学者专场”。

吴奕燊与黎泓(伦敦大学学院)的《古典诗词的空间分析途径初探——以李杜诗比较为例》一文以李白、杜甫诗歌的比较为中心,将现有作家的生平行迹与作品编年系地数据、作品写作地与写及地数据、作家社会关系数据、历史地理地图基础数据结构化,从而形成后续研究的参照坐标,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挖掘作家对文学史地理意象的贡献,对现有主流社会关系网络分析工具的籍贯定位局限性起到有效弥补作用,也有助于对作家文学书写的空间距离作个案分析。吴桐的《社会关系隔阂与非理性情感宣泄》运用词向量建模,网络分析等方法探讨《第二十二条军规》文本中意象与情感关系,对人物处于非理性状态的语言特征进行验证。张琳越、钟钰婷的《数字人文视域下汤显祖临川四梦比较分析》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从词频、人物社会网络等四方面分析四部作品,对于学界目前对汤显祖的一些论断提出了新见解。康吉赢的《数字时代的生态小说研究——从概念验证到计算批评》一文设计了量化实验,验证了二十世纪的生态话语进入美国小说叙事体系的过程中小说生态程度的发展演变。目前,吴奕燊和张琳越的论文已通过《数字人文》编辑部的专家匿审,修改后将在《数字人文》刊物发表。康吉赢关于生态小说和生态话语的研究,在与社科院文学所老师以及芝加哥大学Textual Optics Lab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已投稿2023年举行的国际会议。

7BBC1

四位日新同学参会现场照片

(左起:吴奕燊、吴桐、张琳越、康吉赢)

为鼓励更多同学参加学术活动,提高学术素养,日新书院邀请了四位同学围绕同学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以下为访谈内容精选。

¨ 因何机缘参加数字人文国际论坛?

张琳越:上学期我上了《数字人文》课程,老师们带我们完成了一次从开题到中期再到期末评议的完整学术训练过程,参与评议的阵容和评议的学术氛围甚至比正式的学术会议还要强,这一过程让我逐渐对学术科研,对数字人文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一直很喜欢昆曲,喜欢《牡丹亭》,所以经过与老师讨论后,期末论文做的就是用数字人文方法对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进行比较。本学期开学后我和一位博士生师姐一起合作,投稿了数字人文论坛。

康吉赢:参加论坛主要是老师鼓励和个人志趣双重作用的结果。上学期选修了《数字人文》课程,在诸位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个小实验。结课时老师们鼓励我们在此基础上认真修改完善,尝试《数字人文》期刊的未来学者论坛投稿。对数字人文这一领域的兴趣也推动我不断探索学习。参加本次论坛,主要希望能够聆听评议老师对我进一步修改论文的指导意见,获知数字人文领域前沿的学术动态与研究方法。

¨ 参加论坛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吴奕燊:参加这次论坛,我强烈地感受到,数字技术运用到人文领域是有无限可能的。在论坛上,有同学利用天象模拟技术Stellarium参横意象的时令规律与审美价值进行了探讨;也有同学基于CorproGephi等技术对临川四梦内容进行可视化呈现与阐释。这些探索都给了我很多方法论层面的启示。同样,我也认识到大家的探索仍是个案,数字人文领域期待着具有普遍意义的框架与方法论指导。

吴桐:在论坛中,诸位老师为我的论文提出了许多修改建议,尤其在我之前了解较少的情感分析领域,老师们分享了许多我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够参考的书籍,并给予鼓励。收获最大的其实是准备这次论坛的过程,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我向赵薇老师请教到许多研究及写作上的经验,这次经历为我之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厚经验。

¨ 参加论坛对日后学术发展有何影响?

吴奕燊:参加本次论坛,聆听到高策老师等人共同进行的乾隆御制诗的分享时,我深深地感受到,利用数字技术分析出来的、文学领域的现象,仍需要用历史的方法予以阐释。未来,我会继续思考用数字技术探讨人文命题的各种途径,会更具勇气地去探索文学与史学有机结合、互相参证的方法。

吴桐:这次论坛让我了解到学术论坛的流程及内容,是一次宝贵的学术交流与学习的经验。同时,我也了解了目前国内数字人文领域的前沿动态,认识了许多学术伙伴。从开题、中期、结课、修改、投稿、准备论坛、论坛展示,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完整地开展一次个人小研究,让我对未来的学术研究过程有了更直接的认知。

张琳越:未来会继续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数字人文领域深耕,不断探索古代文学史上的重大命题,同时探索数字人文方法为研究重大人文问题所能提供的便利,争取让数字人文方法真正服务于人文学术重大问题,努力做出更满意的成果。

康吉赢:我从问题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得到了指引。无论是老师们对我研究的评议,还是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都帮助我获知数字人文前沿动态中的研究范式与研究工具,从而更好地寻找到自我定位,在一个专门的领域深入钻研下去,未来期望用数字手段真真切切地解决一些问题。

文:数字人文论坛会务组、陈晓琼

图:吴奕燊、吴桐、张琳越、康吉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