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首页

书院教学

从游讲堂回顾 | 林少阳:早期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反思

3月25日下午,从游讲堂第十八讲在逸夫图书馆从游空间举行。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特聘教授林少阳受邀为清华学子作了题为“早期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反思——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发现‘中国’,或相反”的讲座。林少阳教授曾任教于东京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有《鼎革以文:清季革命与章太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等著述及其他中日英文论文,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知识面广博、思想内涵精深的讲演。日新书院院长王中忱、副院长顾涛,书院管理中心副主任朱德军,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宋继杰、外文系教授王成、中文系副教授熊鹰、历史系副教授程钢等出席活动。书院特邀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王东杰担任评议嘉宾,讲座由顾涛主持。

讲演环节,林少阳教授首先从史学、社会科学等视角,结合马克思·韦伯、亨廷顿、弗兰西斯·福山、卡尔·洛维特、吉莱斯皮等学者的论述,全面阐述了何谓“现代(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不同的观点,他进一步追溯了现代性的起源。林教授表示,法国年鉴学派史学的布罗代尔批判传统史学的时段(短时段)为“新闻记者的时段”,而主张以长时段考察历史。所以,中国现代性溯源至晚明(所谓“内”在)以及欧洲等的早期现代(所谓“外”在)变得必要,而两“源”又具有相关性。随后,他讲解了早期全球化的意义和特征。在对1492年开始的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打通东西半球的大航海,1517年开始新教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等对天主教罗马教会的挑战,十七世纪启蒙主义思潮的出现等内容进行分析后,他表示这些事件表面上只是欧洲史内部环环相扣的重大事件,但这些事件都直接或间接与同时期尤其后来的中国史密切相关。综上,林教授在讲演中聚焦欧洲早期现代性的脉络性梳理,从“早期全球化”概念出发,试图为重审中国的现代性提供某种可能。

评议环节,王东杰教授表示林教授极其敏锐地抓住了整个中国文化中特别关键的因素,从史学角度重新思考整个中国文化和整个文明的特征。林教授提及的三点非常重要:一是整个中国和东亚的现代化,其实是一个西化和排斥西化之间的矛盾复合体;二是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考察必然离不开西方现代化的经验;三是把中国的经验放在全球史和长时段里来研究。林教授对现代性的起源进行了深入挖掘。此外,林教授关于民族国家问题、历史目的论和进化论的论述也非常重要。

交流环节,在座师生提出诸如在西方现代性研究中,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国家对现代性作出何种贡献;民族国家方面,越南国民对于中国的态度问题;如何通过日本近代研究中的修养和宋学里的修身来解释现代性等问题。林教授耐心详尽地解答。

最后,王中忱和朱德军代表书院赠送林少阳教授纪念品并合影留念。(文 陈晓琼;图 清大嘉艺)

 

分享到: